心理咨询师实录:心理咨询到底有没有用?


心理咨询到底有没有用?(一)

一位普通心理咨询师的个人体验之收获随笔

01

在阳历年2021年的年终岁尾,我们的朋辈督导小组进行了一次自备茶点不讨论个案的“闲聊”。

闲聊的核心议题是:“不吃药不打针只靠说话的心理咨询对人到底有没有用?

心理咨询师实录:心理咨询到底有没有用?(一)

一群靠给人做心理咨询为生的所谓专业人士悄悄聚在一起讨论这样一个话题,细思之下颇有鬼魅般的冷汗涔涔之极恐气息。

但是讨论的结果竟然是“英雄所见略同”地一致公认:“心理咨询对好多人有用,同时又对好多人没用。

并且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是,以每个人接个案的比例而论,后面这个“好多”量词较之于前面的那个“好多”量词涵盖的人群应该更庞大一些。

因为对于那些个好多“一日游”,或者再扩大到“仅见了六次以下”的用专业术语而言称之为脱落的来访者们,如果咨询师不是一身侠客打扮地提个锣,拱个手,喊一声“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的跑江湖人士,那就肯定不会变态自恋地认为自己“一针见效”很神奇地见了一次就将人家的心理问题解决了。

之所以界定为六次以下,是因为心里有一个无从考证的印象,不记得在何年何月在哪一次的培训课堂上,主讲老师似乎讲过前六次都是建立咨询关系的过程,此时治疗尚未真正开始。

如果这些在我这里“窜了一下门”的来访者又去见了其他同仁,那我作为咨询师,内心还是会很坦然的。

关系不匹配有时是专业的不合适,毕竟“比较有自知力地有所不为才能更自信地去有所为”是亘古不变的从业原则。

所以,这类脱落的案例不能算在咨询无效的范畴。

可是这样的来访在脱落的个案中到底能占多大比例?“被抛弃”的咨询师本人往往又不得而知。


02

而另一方面,我曾接收到一些非常铁定的反馈信息,隐含的潜台词明确表达的就是:“你们这心理咨询真没什么用。”

这些反馈都来自相识又不熟的朋友的朋友,无一例外,这样拐了两道弯的朋友们都给我介绍过来访者。

其中之一

“还记得我给你介绍的我表妹姐姐同学家那个抑郁的亲戚吗?不是去你那做了一次咨询就不去了吗?后来听我表妹说,他们一个外地的亲戚给介绍了一个非常有名的道士,去他们家做了一次法,那个人第二天就好了,就起来去上班了。据说那个道士一直隐居在XX山,特别难请,下一次山要三万起呢,他们因为托了关系,所以只象征性地付了一万元。”

我努力让自己的表情不含任何内容地回应:“哦,是这样啊。”

朋友的朋友口吻里依旧是满满的求知欲:“你说这道法真有这么神奇吗?”

我生怕引起丝毫的“酸葡萄”嫌疑,非常认真地说:“有时就是这么神奇,每个人的生命本就有各自不一样的神奇嘛,再说在中西医都没诞生的年代,我们的先祖们不就是靠巫术治病的吗?”

转头,我就心悦诚服地安慰一路走来几乎是同病相怜一直惺惺相惜的同仁,当然也自我安慰:“我们别再唠叨督导师收费高了,比起深山里道士的出场费,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反馈信息之二

“我那个同事的女儿,就是去你那做了两次还是三次心理辅导的那个不能去上学的高二学生。对,对,就是那个长得很好看用美工刀划手腕的女生,我记得孩子好像还很想见你,但妈妈觉得去了几次孩子还是不和她说任何心里话。我同事说,她朋友给她推荐了一款保健品,叫什么什么口服液,特别管用,她女儿喝了一个疗程,状况已明显好转了,我同事就办了会员卡,现在他们一家人都在吃那种保健品,还每天在我们办公室现身说法给大家推荐。你也听说过吧?这款直销产品现在卖得挺火的。”

这番话大概说于五、六年前,朋友的朋友口里的直销产品,当时的确火遍大江南北,各个城市的街道上都随处可见其代售店,从厨房用具,到洗漱用品,到饮食保健,到女性私秘用品一样俱全,且价格不屝。

身边不断听到,谁谁谁做其产品代理,短短几年就买了房买了车。

没想到短短几年,那片繁华热闹也已然销声匿迹

03

五、六年前的我,从发丝到牙齿浑身上下都还被武装着“心理咨询师是一份神圣而崇高的职业”的自恋和清高,很为那个女孩有如此这般一个可悲的妈妈而痛心疾首且义愤填膺。

在一个团体沙龙的现场,前辈一句平平的话语一下就把我打回原形,落入尘埃。

他说:“人家没有你时,也活到十六岁了,你确信刚见了人家孩子几面的你会比那位妈妈更爱她的女儿吗?”

逝者如斯夫。

五、六年后的我,已比较坦然地接受了一个冰冷的现实:“所谓心理咨询,能帮到的人其实非常有限,其咨询效果更是很难如当事人也包括咨询师本人所愿地立竿见影。”

当然,通过催眠让一个癔症性的瘫痪病人瞬间从轮椅上站起来不在此范畴。

走笔至此,不用正浏览着这些文字的诸君问我,我自己就有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跃然纸上:“那你为什么对这份职业反而越来越投入了?”

不错,在我们的小组讨论现场,大家心悦诚服地承认,请道士做一次法,躺在床上起不来的中年男人可能会奇迹般好转;吸一支包治百病的不清楚里面都有什么神奇成分的口服液,觉得活着没意义的少女可能会突然看着花盆里的绿植就露出了温柔的笑魇

但是,我们丝毫没有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信心,我们只是不知不觉放弃了一种执念——认为心理学也像那款很多时候是在亲朋好友间直销的保健品一样可以包治百病

没有了这份狂妄的执念,人反倒能够在执业的道路上走得更清澈更自在一些了。

佛渡有缘人”,放在这里应该很是应景,权当是自我的心领神会。

于我自己这样一个小小的平凡个体而言,应该算是心理学的有缘人,属于少数心理咨询对其有效的受益者。

一路走来的伙伴们相聚时也总凄惨哀叹:“一入侯门深似海。”

入行后才深切体会到什么叫“生命不息,成长不止”。

所以,相伴的同仁都有一个相同的强迫症般的职业病,会定期不定期地阶段性地梳理一下自己:“这些年的心理成长,你收获的到底是什么?

(未完待续……)

心教育公众号,了解详情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工作日:9:00 - 18:00